新闻中心
近日,《中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发展报告(2018—2021年)》正式出版,明确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初步建立与完善,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重要支撑,对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眼睛是我们最重要的感知器官,一个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2%来自视觉。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进一步普及,我国中小学生近视问题日益严峻,平均每两个儿童青少年中就有一人近视。早在今年2月,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,就提出“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,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”。强调继续深入推进“双减”工作的同时,也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,并明确要求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1年下降0.5到1个百分点”。
面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出现的新趋势、新挑战,学校作为教育教学主阵地,该如何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?从政策要求和舆论反馈来看,可以重点关注两个方面:一是进一步落实“双减”政策,切实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,降低中小学生视力低下发病率;二是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,将近视防控工作融入日常教学中。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视力健康,助力学校进一步落实“双减”工作,十六进制精准教学始终坚持四个“不改变”原则:
不改变老师原有教学习惯
不改变学生纸质答题习惯
不依赖手机/PAD等个人电子设备
不改变学校现有硬件环境
老师:“别让我安装各种程序”
十六进制精准教学云平台生长于课堂,对老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感同身受。在十六进制入驻学校研发的初期,老师们就提出了“不要安装各种程序”的要求,所以既保留教师原有的教学习惯,也为年纪较大的老师考虑,成为搭建精准教学云平台的原始基因。
精准教学公开课
通过对一线教学需求的深入了解,精准教学云平台的建设便从教学环节入手,不改变老师原有的教学流程,也不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,将大数据技术贯穿课前、课中、课后全部环节。通过对学生课前测、随堂测、课后练的数据采集,为老师课前提供可视化、多维度的学情数据报告,帮助老师更加全面和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,推进精准备课、精准教学、精准互动、精准分层,更好地做到课前有准备、课中有落实、课后有反思。
学生:“靶向作业让班级同学的作业各有不同”
为什么要不改变学生纸质答题习惯?其一,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,学生们已经适应了纸质答题的模式,在面对纸质试卷的时候可以更直观感受到考场氛围,从而更容易进入到考试状态,帮助集中注意力;其二,就我国目前的高考形式而言,纸和笔依然是主要作答的主要形式,因此纸笔在学校里的广泛应用,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取代。
学生靶向作业
精准教学云平台通过对班级所有学生的作业数据进行常态化收集,为学生自动建立完整、连贯的学情档案和错题本,形成纸质版的个性化提升手册。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诊断,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,有针对性地靶向练习。教师则可以结合平台内的习题库,为学生提供变式练习、举一反三练习,夯实基础,查漏补缺。减少学生无效学习时间,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。
校长:“让学校现代化的设备真正发挥作用”
从慕课到双师课堂再到数字化课堂,科技赋能教育教学,让知识的传播拥有了多种可能,先进的硬件设备,也成为学校里必不可少的教学条件,“不改变学校现有的硬软件设施条件,做到覆盖全学科、全流程”成为智慧课堂产品应当具备的“基本素质”。
课堂分组教学
为了避免硬件系统之间不兼容的问题,十六进制基于浏览器配合电子大屏,摒弃PAD和手机等个人电子设备,打造“简单易用、轻松上手”的教育产品,让学校能真正常态化用起来。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精准到校,多种渠道精心挑选教学课件、教材、学案,打造区本、校本资源库,保证资源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、精准度和新颖性;通过日常教学数据分析,精准定位学生学习程度与薄弱环节,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分层作业,实现分层精准教学;通过课堂多元互动工具丰富课堂教学方式,依据学生特点和基础实施分组教学,组内互评、小组加分、随机点名等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。
十六进制精准教学云平台以作业数据为基础,以过程性评价为手段,对教学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,将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作业中。数据分析指导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与内容,智能互动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,从而持续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。